搜错网 媒体求证

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古人如何“消暑度夏”?

2022-08-04 08:57:57

俗话说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”,随着大暑节气的到来,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间——三伏天。我们都说三伏天,但到底什么是三伏天?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三伏的那些事。

所谓三伏,指的是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,通常是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间,长为30或者40天的一段时间。这段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有“热在三伏”的说法。

那么三伏是如何规定的?根据《阴阳书·历法》所记载的规定,“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后伏,谓之三伏”。也就是说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。这个说法成为后来推算三伏所采纳的依据。

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古人如何“消暑度夏”?

(图片来自网络)

夏至和立秋作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内容,我们大家都很熟悉,但是,庚日又是什么意思呢?

这就要从我们古代历法中涉及到的干支纪法说起。我国古代的“干支纪法”(有时称干支历,但应注意其并非“历法”,只是一种“纪法“),是一种是采用10个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12个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按一定规则相配合,用来记年、月、日、时的方式。具体使用时,采用天干、地支各一个字(要注意的是,这里必须是天干地支各一个字,不能两个都是天干或者都是地支),并且天干在前,地支在后,两两一组。比如苏轼在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提到的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”,其中丙辰就是干支纪年的方式,丙是天干,辰是地支,天干在前,地支在后,两两一组;再比如我们看一些古装剧中有时会提到生辰八字,也是用这种干支的方式来记某人出生时的年、月、日、时,每组两个字,共八个字,因此叫生辰八字。

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古人如何“消暑度夏”?

干支表

了解了干支历的基本规则,我们也不难推算出,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总共有60种。而庚日就是指干支记日中带“庚”这个天干的,共有六个,即庚午日、庚辰日、庚寅日、庚子日、庚戌日及庚申日。
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《阴阳历》中关于三伏的说法,以今年为例,我们翻开一本有干支历内容的日历会发现,今年夏至日(6月21日)为乙巳日,然后本着夏至日后“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”的原则往后数,发现第三个庚日为7月16日(庚午)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7月26日(庚辰)为中伏。同样的,“立秋后初庚为后伏”,今年立秋为8月7日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(庚子),也就是末伏。按照这个原则,大家基本上可以自己推算每年的三伏是哪一天了,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特例,就是夏至及立秋当日遇到庚日的情况,在这种情况下,当天的庚日就算第一个庚日(陈遵妫著《中国天文学史》)。

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古人如何“消暑度夏”?

(图片来源:寿星天文历,作者圈出其中庚日)

因为干支历中是天干在前,而天干总共是十个,因此两个庚日之间间隔为十天,基于此往往人们普遍认为三伏天共计三十天。事实上,并非总是如此。我们再回头对照三伏的划分规定: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因此初伏到中伏间隔一定是十天;末伏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,也是十天,所以,三伏的长度变化取决于中伏的长度,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。

由于夏至和立秋的日期几乎固定,所以中伏的天数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:如果有4个庚日,那么第五个庚日便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,这样中伏有10天,三伏共30天;如果有5个庚日,那么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夏至后第六个庚日,中伏有20天,三伏共40天。

三伏天是怎么确定的?古人如何“消暑度夏”?

(图片来自网络)

所以三伏有30天或者40天两种情况,比如今年就是40天,但这并不能说明今年是否会比三十天的情况更热。其实根据三伏的划分,我们可以知道三十天也好,四十天也罢,只是因为干支纪法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对应方式造成的,  与三伏天是否酷热、持续酷热的天数是否很长,没有必然联系。每年的盛夏会不会特别热,说到底是气象学上的问题。

“三伏”自古就颇受重视,人们除了在伏天时进行祭祀,入伏当日会选择闭门不出,称之为“伏歇”。受封于朝廷的王公大臣,过伏天时还可以领取到“高温补贴”——冰块。早在周朝,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、存冰,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,存放冰的冷窖被称为“凌阴”,管理官吏称为“凌人”,最基层的取冰者称为“徒”。先秦时期,就有冬季藏冰,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。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,盛放冰的容器则叫“冰鉴”,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曾拥有一对铜质冰鉴,如今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,可以说是最早的便携式小冰箱了。到了清代,制度愈发完善,还出现了“冰票”这一制式产物。盛夏季节,太阳炙烤着大地,古时候的人们除了扇子,没有什么消暑设备可以帮助度过盛夏。富裕的人家,家中会有冰窖来储存冰块,夏天的时候便可以拿出来降温解暑。

古代的伏天跟其他节令一样,也传承着很多食俗,比如头伏萝卜二伏菜、三伏还能种荞麦;头伏饺子二伏面、三伏烙饼摊鸡蛋等。此外,古人对三伏贴伏膘格外重视,比如在汉代,朝廷就有赐肉之举。在古时候的三伏天,人们通常会吃面条,这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开始了。史料中记载:三伏天要吃“汤饼”,也就是今天的片面汤。到了唐朝的时候,人们不再吃“汤饼”,而是吃“凉面”,但是,需要加入蜜糖一起吃。这个令人无法理解的吃法,直到宋朝还在吃。一般情况下,皇上在三伏天赐给大臣们物品的时候,都会附带着送给他们一瓶蜜糖。此外,三伏天有吃三瓜的说法:三瓜即苦瓜、丝瓜和冬瓜,瓜类大多能清热化湿,可帮助排出毒素、健脾开胃,非常适合三伏天降温防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