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错网 社会热点

滴滴放弃造车,何小鹏接手 事件始末是什么?

2023-08-28 10:33:12

程维 " 弃车 ",曾几度徘徊

对于造车这件事,程维内心犹豫不决。

2018 年,滴滴出行和 31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发起成立的 " 洪流联盟 "。在会上,滴滴出行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斩钉截铁地表态:" 滴滴坚决不造车,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。"

滴滴放弃造车,何小鹏接手 事件始末是什么?

事实上,早在 2017 年,滴滴就与比亚迪和理想汽车(当时还叫车和家),开始秘密合作研发定制车型。此后公开亮相的是比亚迪的 D1,而与理想合作的 D1 Plus 则被 " 雪藏 "。

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多年后回应称,"2019 年我们拿到了王兴和美团的战略投资,而美团和该出行平台是竞争对手的关系,双方都对于这样的合作存在一定的顾虑,所以我们终止了该产品。"

与比亚迪的合作,曾让滴滴初次尝到了 " 造车光环 " 所带来的 " 快感 "。

2020 年 11 月,滴滴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设计研发的首款网约车 D1。滴滴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 Package、人机工程布置、内外饰造型、整车配置、座椅原型、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,这也意味着彼时滴滴已经深度参与整车制造。

但同时,滴滴也尝到了汽车市场的苦。

在投放市场初期,D1 只向网约车司机销售车型,半年租每月租金 4399 元,一年租每月租金 4299 元。 在第一年,也就是 2021 年还卖出了 10,176 台。但到了第二年就只卖出了 994 辆。或许是滴滴已战略放弃 D1,于是 2022 年底比亚迪 D1 开始面向个人消费者出售。不过,此时 " 父母双方 " 对 D1 这款产品,基本已无 " 鸡娃 " 的计划了。

时间来到 2021 年初,百度、小米纷纷高调官宣造车。巧合的是,那年 4 月,雷军在小米科技园招待了多位造车界大佬,并举办了一场闭门会谈。台上雷军、李斌、李想、何小鹏、王传福在镜头前微笑,台下围坐的人中程维便是见证者之一。

几乎与 " 小米造车 " 在同一时期,滴滴内部代号为 " 达芬奇 " 的造车业务,开始秘密启动。造车业务的负责人是滴滴出行副总裁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。同时,他也是定制网约车 D1 的首席产品官。随后,滴滴开始在圈内高薪挖人,曾有消息指出," 达芬奇 " 员工规模达 1700 人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程维的不笃定,让造车团队感到信心不足。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,在项目初期,程维每周至少有 2 个全天跟 " 达芬奇 " 团队开会。但之后就越来越少了,直到现在 " 把造车业务卖了 "。

今日发布的公告称:小鹏汽车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 3.25% 的 A 类普通股,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。滴滴将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,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 24 个月——从当前的信息看,何小鹏更像是替程维接盘了造车项目。

" 这个车(MONA)前面的绝大部分研发都是滴滴做的,所以本质上就是卖项目,滴滴能够回血。然后,小鹏拿了一款更接近于量产的车型,缩短研发成本和周期,并且跟滴滴进行资源的互换。" 一位滴滴内部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。

何小鹏 " 接盘 ",下一步大棋

何小鹏看重的并不是滴滴的车,而是其手上的 " 资源 "。

" 有趣的是,两年前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,因为成本原因,没有车企能够在 15 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。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,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。"

这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,在 8 月 18 日举行的小鹏汽车 2023 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的表态。他进一步解释道:" 因为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。这让我们很有信心,在最主流的 15 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,这会极大地推动智能化全面普及。"

而何小鹏口中所说的 15 万级全自动驾驶汽车、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,指的正是与滴滴合作的 "MONA" 项目。

通过 MONA 快速上量,小鹏当前的第一诉求。

今日发布的公告称:小鹏汽车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,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,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、品牌营销、金融保险服务、充电设施建设、Robotaxi 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。

在今年上半年,小鹏汽车的交付量为 4.14 万辆,低于蔚来的 5.5 万辆,也低于理想汽车的 13.91 万辆。在财报中的交付量指引中,理想汽车给出了 100,000 辆至 103,000 辆的破记录数据;而小鹏预期的交付量则为 39,000-41,000 台。

如果能借助滴滴在 B 端网约车市场的资源,小鹏的交付量还能翻几番。根据滴滴的 2022 年年报显示,中国出行业务有 4.11 亿名年活跃用户,1900 万名年活跃司机。未来这 1900 万司机,大概率都得换新能源汽车。要知道,自 2019 年以来,部分市区已经实行新增网约车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方案,不少地区的目标为 2020 年底实现出租车全电动化。

同时,日系 " 低智 " 产品垄断网约车市场的现状,也该有所转变了。

现在市面上,快车主要以 " 轩逸雷凌卡罗拉 " 为主,专车以 " 帕萨特凯美瑞雅阁 " 为主。这些日系车型虽然在节能性上表现突出,但在智能驾驶方面几乎可以说 " 宛如智力障碍者 "。那么,网约车司机更像是现代版的 " 车夫 ",卖得是自己的体力。

在合作公告中,小鹏汽车明确了 MONA 将是 15 万级的全自动驾驶汽车。至少,在短期内它通过 XNGP 智驾辅助系统的标配,能大大减轻司机师傅的疲劳,提升乘客的安全性。在更远的长期,能够逐步地替代人类驾驶员,在部分场景实现 " 无人化运营 "。

实际上,滴滴自动驾驶运营车辆,从今年开始就已经接入到滴滴出行 App。并且采用 " 混合派单模式 ",即人类驾驶服务和自动驾驶服务混合派单的模式。像在上海和广州的部分区域,如果用户行程的起终点均在自动驾驶服务区域内,用户的打车选项中就会出现 " 自动驾驶 "。

此前,不少车企在推进自动驾驶运营车,都会独立推出一个新的 App。但论基础用户量来说,在滴滴面前,没有一个网约车平台是能打的。比如,像一汽、东风、长安做的 T3 出行,像上汽做的享道出行,还有像广汽的如祺出行。无法接入滴滴的自动驾驶网约车,基本就是 " 摸鱼 " 的存在。

本质上,滴滴未来仍会坚持 " 大平台 " 的角色,只不过它以后可能是 " 管无人驾驶车 " 的大平台。而相比人类司机而言,无人驾驶运营车似乎更好管理,少了一个不可控的隐患。

写在最后

在 2021 年后涌现的 " 最后一波造车新势力 " 中,滴滴已经暗自退场,只剩下小米、百度这两家头部企业还在坚持。当然,可能会有人会认为,是 " 造车资质 " 劝退了滴滴造车。

据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,程维的老家江西,此前已为滴滴疏通了资质的事宜。曾多次传闻提供代工合作的国机智骏,其工厂也正位于江西省赣州市。造车资质,大概率不是程维 " 弃车 " 的直接导火索,或许对市场竞争的悲观情绪才是。

但眼下," 偷偷摸摸式 " 造车仍在继续。在 " 滴滴弃车 " 之前,百度甚至为了把车量产,连夜更改了已经开过发布会的品牌名称。而小米为了保证项目的推进,在年度重磅发布会上对造车事宜也只字不提。还有,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,为了拿一张 " 准生证 ",不惜玩起来 " 套娃公司 " 模式,第一场新品发布会就连自己创始人都不敢抛头露面。

总之,倘若真因为一张 " 准生证 ",就让一个可能挑战欧美日传统汽车工业的新品牌 " 胎死腹中 ",那这未免也太过残忍和无奈了。